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 正文
世界通讯!文艺评论|电影《望道》:美学地表达了“望道”含义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3-04-08 12:12:39
字号:


【资料图】

一个基本的判断是,《望道》是上影继《开天辟地》《1921》之后又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杰出影片。前两部是党史,关于党的诞生故事,主体是宏观的,两部影片拍法有所不同,缘于讲述故事的时代不同,深化了故事讲述的时代;《望道》是一部个人传记体故事,主体是中观的,甚至是微观的。它们都是上海作为一个革命城市,对于革命历史郑重的礼赞,体现了一种上海的文化情怀以及格调。

《望道》的整体美学是温柔敦厚的。这种温柔敦厚,是基于陈望道作为学者的性格以及风范,是编导所着力体现的影片整体风格,也是上影传统美学的一种展现,它是有文脉的,从《开天辟地》到《1921》又到《望道》传承而来。它是严谨的,没有哗众取宠,没有被资本裹卷的炫技手法,它体现在电影摄制的各个创作环节,优雅地讲述一个真实的“史说”而不是戏说,它是经得起推敲的,故而常人以为会浓彩重墨渲染的“真理的味道”一场戏,也是婉约而来,深情而去,没有生硬描述,却又令人回味无穷。温柔敦厚,确立了该影片是可“品”的,是可“品看”的知识分子史和革命史。

《望道》的难度,在于书斋型的学者,其人生故事性以及戏剧性不会太强。它需要编导对主人公有深入的了解以及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按照电影的美学规律进行精致营构。显然,编导是用心的,影片中的陈望道以及故事是可信的,也是好看的。

首先,它赋予了一种戏剧性的情节肌理以及结构,如公开招聘《共产党宣言》翻译者,一个个面试者颇有戏剧性;陈望道20天能否译完,是编织的一个剧中小悬念,而雨夜中陈独秀披衣欢喜地审看译稿,也有情节的感染力;盘尼西林,后来得知是周恩来同志所送,也是神来之笔。诸多精致营构,遍布影片各个故事关节。其次,影片也设计了一条共产党人故事线,从杨阿龙到他的儿子,最后到迎接上海解放之日,与他的爱人重逢,许多陈望道的重场戏均与此线有关,可歌可泣之处颇多,既延续了陈望道与中共的关系,也带出了更大的历史覆盖面。再次,作为陈望道的职业和家庭生活,也设计有教育线和情感线,尤其是复旦大学的诸多历史,为观众首次涉及,蔡慕晖为救陈望道生命,与戴季陶周旋的一场戏,戏剧张力颇强,令人动容。精致营构,使影片保障了品质,是艺术创造的成功呈现。

从某种意义而言,影片讲述了一个人、一段历史、一个大学。一个人是指,许多观众对陈望道是只知其人其事,不知他的性格和脾气。其实,所知其人其事也是碎片的,除了《共产党宣言》首译者以及复旦大学校长的身份,其他大概所知不多,影片提供了一个有性格和脾气的陈望道,而不仅仅是一个严谨的学者,甚至他的身上有他的同乡骆宾王性格的影子。从理解印刷厂工人罢工,到复旦大学新闻馆募捐,到师生抗议游行活动,陈望道的性格是鲜明的。一段历史指的是,《共产党宣言》翻译前后的波折,一般民众未必了解,“真理的味道”具体的情景,也是未必了解,影片以非常艺术的手法,满足了观众的探知欲望。最后,一个大学——复旦大学在北碚办学之事,更为观众所陌生。而这一切,均通过一个人的故事和性格呈现出来,故而有现代革命史、高等教育史的文献意味,在对陈望道的丰富生动描述中,现代革命史、高等教育史也变得丰富生动起来。如此思想归旨,也是影片的魅力所在。

作者:厉震林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二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编辑:徐璐明

策划:王彦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