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激动,很荣幸,这是我人生之中至高无上的荣誉。”接通电话的那一刻,秦淮灯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柏华的言语中难掩激动之情。
5月10日,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正式揭晓,其中,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遴选推荐的秦淮灯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柏华荣获了“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这也是此次评选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江苏非遗传承人。
(资料图)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2017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从100位候选人中确定30位提名候选人,并最终产生十位能代表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发展成绩的标志性人物,竞争可谓十分激烈。全国共有一万多名各类非遗传承人,能从最终一百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已是优中选优。
获此殊荣,凭借的并非是运气,而是对非遗技艺的赤忱热爱和精益求精,背后付出的更是陈柏华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扎灯彩是中国民间盛行的古老技艺,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秦淮灯彩,具有1700多年的传承历史,于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柏华在这一行,一干就是40多年。上世纪七十年代,刚刚初中毕业的他,不知道自己该干点什么,开始跟着母亲学剪窗花,做纸扎,“那时候农村建房子,房子建好后,都要挂上两个灯笼表示喜庆吉祥。我从小就对这个手艺感兴趣,于是自己开始琢磨怎么做灯笼。”似乎天生就该吃这碗饭,陈柏华制作的灯笼精致细腻,引得村里人一片夸赞。
从那之后,陈柏华一辈子和扎灯分不开了。
和多数手艺人一样,陈柏华起初扎的是兔子灯和莲花灯,并且集中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售卖。1999年底,当他带着自己做的花灯到夫子庙销售时,却吃了闭门羹,他发现不少顾客对传统花灯已不买账,陈柏华在夫子庙呆了好几天,却一盏花灯都没有卖出去。碰了钉子的陈柏华回到村里,郁闷了好一阵。
“后来我自己看书钻研,研究如何把声、光、电这些元素和传统的手艺结合起来,还尝试改进原先扎花灯的单一制作材料,将各种透光的布料融入进来。”2000年,陈柏华带着自己的“千禧年”大型花灯再次来到夫子庙。这一次,他做的大大小小的花灯凭借别致的造型、新颖的外观,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和北方花灯相比,秦淮灯彩的特点是色彩典雅,层次丰富,具有质朴纯美的乡土气息。”为研究花灯技艺,陈柏华先后游历全国十多个省,学习各地花灯工艺的精髓,他以秦淮灯彩为根,融南北灯彩特色于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陈氏秦淮花灯”风格。
陈柏华希望,自己制作的秦淮灯彩不仅是增添年味的商品,还能与现代人的审美相结合,与当下生活产生连接。因此,他手下的灯彩样式,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比如,在《水韵江苏》灯组中,一片葱郁的荷塘之上,巨大的红色鲤鱼腾空跃出,展现的是水乡人民喜悦的丰收场景。又比如,他设计的大型生肖花灯,不仅采用了卡通形象,还将现代科技应用进来,以程序控制机械传动,制成了自己敲锣打鼓的动物乐队。陈柏华还特别擅长制作高大而写实的人物花灯,赵亚夫、雷锋等现实中的楷模都曾是他手下的素材,生硬铁丝在他的巧手之下,经过不断弯曲、造型,最终“变”成了独具神韵的各式人物。
最让陈柏华感到骄傲的,是他制作并注册了拥有知识产权的——“双龙戏珠”。这对悬挂于秦淮河畔大照壁上的巨龙,如今已成为夫子庙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熙攘纷至的游客打卡拍照的景点。1999年,陈柏华接到任务要为夫子庙制作花灯,面对全长110米、高10米的照壁,究竟设计什么形式的灯彩?经过多次思考,他们最终决定以“二龙戏珠”来呈现。这之后,陈柏华前前后后花费六年时间修改龙的造型,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光是龙的利爪,就尝试了无数种黄色。”每当夜晚降临,照壁亮灯,两条巨龙气势磅礴地呈现在游人面前,灯光水影,交相辉映,此情此景,让陈柏华内心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和震撼。
陈柏华说,非遗传承人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民间艺人,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扩大自己的视野。平日里,他喜欢阅读,家里还收藏了几箱子的小人书,他还学习剪纸、绘画、刺绣、皮影等各种民间艺术,“非遗一定离不开传统文化,要去传统文化里进行深挖,寻找内涵和意义。”在陈柏华看来,秦淮灯彩观的是形态、色彩,赏的是文化、韵味,具有了文化的内涵,灯彩才能拥有灵魂。
这些年,陈柏华先后收了十多位徒弟,“90后”的女儿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女儿当初学的是平面设计,但在陈柏华的耳濡目染之下,如今也开始埋头钻研起灯彩制作技艺。陈柏华要求每一个徒弟除了踏踏实实学习技艺外,更要以一种持之以恒的匠人精神来对待这项非遗。
“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必须要静下心,耐得住寂寞,只要尽力做到最好,功到自然成。”陈柏华时常告诫徒弟们的话,是他的人生哲学,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信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