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据媒体报道,近来一些涉及教师的不实举报、污名化、刻意炒作内容有增加趋势,让一些老师无辜陷入舆论漩涡,对教师工作、教育事业造成负面影响。这些视频、文章耸人听闻,但有些现实情况却是,所谓言之凿凿、“有图有真相”的网络信息只不过是个人或媒体编造的谎言,网络声量越大、对现实造成的伤害越重。
当话题围绕到校园里的孩子,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总是被触动,这让心怀叵测者有了可乘之机。一些账号发文无需粉丝基础和大声量,往往只要配上几段文字图片就能收割一波关注,待事实查明就“跑路”“换马甲”,造谣成本极低。
要看到,在当下网络空间,各种谣言背后实则是不同动机或利益关系在作祟。比如个别学生家长在主观层面对教师心存不满,导致其借由互联网言过其实甚至恶意杜撰;还有些自媒体为博取流量,故意给教师群体贴负面标签、歪曲解读,毫不顾及谣言可能引发的恶劣影响。
需要正视的是,即便经调查后谣言被戳穿、造谣网暴者被追责,但当事教师却有可能深陷负面情绪和各方面压力。据媒体采访,有年轻教师表示自己得到“入职经验”的第一条就是“要保护好自己”;还有的教师担心教学管理受家长质疑、不便自证清白,干脆选择“明哲保身”,放弃对孩子的个性化关注和积极培养。必须认识到,教育始终需要热情与精力的注入,若教师长期在外界质疑目光中丧失教育荣誉感、幸福感,对学生逐渐从“不敢管”退步到“不想管”,其消极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这种情况下,社会各方需共同关注努力,更好保障教师各方面权益。从网络治理层面讲,有关部门及平台必须积极作为,通过追溯谣言链条、依法严惩造谣者等切实举措,帮助当事教师及校方及时、有力地回击谣言,守护好真相与正义。从个体角度出发,网民也应在类似谣言事件中吸取教训、提升网络素养,尤其不能偏听一家之言,让情绪化极端言论动摇理性判断。总之,全社会要积极关注,莫让网络失实言论磨去了教育的初心与热情。(陈之琪)
标签: